我从学术层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了便于后期更新和完善,配上一些关键术语的英文翻译。
智能建造是以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机械、设备的智能为前提,在建造的设计与仿真、构件加工生产、安装、测控、结构和人员的安全监测、建造环境感知中采用信息技术与先进建造技术的建造方式。智能建造包括以下多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体系:
三维建模及仿真分析技术(BIM & Simulation)。借助BIM技术,可以对复杂的构件进行三维建模,在此基础上,对其受力特征、建造全过程、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仿真模拟。
工厂预制加工技术(Prefabrication & 3D Print)。根据数字化的几何信息,借助先进的数控设备或者3D打印技术,对构件进行自动加工并成形。预制加工技术的应用同时促进了模块化生产和现场装配。
机械化安装技术(Mechanization & Robot)。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设备或机器人,根据指定的建造过程,在现场对构件进行高精度的安装。
精密测控技术(Precision Measurement & Control)。利用GPS,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的测量仪器,对建造空间进行快速放样定位和实时监测。
结构安全、健康监测技术(Structural Safety & Health Monitoring)。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系统识别和损伤定位技术,分析结构的安全性、强度、整体性和可靠性,对破坏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以尽早修复,或利用智能材料自动修复损伤破坏。
建造环境感知技术(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Perception)。对建造周边环境进行分析识别、确定位置、匹配感知、实时预测与预警的技术。
人员安全与健康监测技术(Personnel Safety & Health Monitoring)。对施工人员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对其施工行为进行警示指导,保证其安全健康的技术。
信息化管理技术(Information Management)。智能建造除了以上技术体系外,还包括以BIM为平台、以建造领域知识本体为基础,构建规则、利用推理方法的智能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由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多方协同工作网络平台、4D施工管理系统以及现场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组成,对建造过程中涉及的多方、动态的信息进行智能管理。
就像楼上有人提到的建筑行业工业化、智能化水平低,现在中国建筑业的风生水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仍然在吃着人口红利。要想真正实现智能建造,中国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智能建造从概念设计到建造完成中间环节众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需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BIM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建筑全产业链数据集成,为建筑周期提供支持。
固建机器人根据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提供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器人建造解决方案。从工厂端到工地端,提高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减少对人的依赖,达到安全建造的目的,提高建筑的性价比和可靠性。
固建机器人通过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控制系统,搭配简单易用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可以实时控制各种特种建筑机器人进行操作。图形化界面易于上手,并且支持外部轴与工具套装,可自定义机器人+外部轴+工具+移动平台,更值得一提的是支持3D打印和建材加工。
2、应用区块链技术通过手机简单快捷地完成建筑合同签订安博体育,设备租赁,资金结算等操作流程。
钢结构作为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实现智能制造,能满足更高精度和更高标准的要求。钢结构智能生产线作为固建机器人基于BIM和机器人技术研发且具有46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生产线米,可实现从钢板到钢结构件的全数字化生产。
为了保证塔吊片式标准节的垂直程度和钢度,对标准节各个部分的尺寸要求比较高。于是固建机器人在生产塔吊片式标准节的时候,批量使用建筑焊接机器人对其进行焊接处理,使用专用的反变形技术,防止焊接变形,提高产量和质量,减轻劳动强度,能起到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固建机器人还有很多正在研发或者是已经应用在工地上的全新技术,不断推动中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致力于成为中国建筑机器人领域的领航者,希望有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固建机器人或者是一起为实现“智能建造”而努力。
智能建造是在当前建筑行业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转型升级,说白了就是想实现最终的无人化或者少人化建造目标。建造的精度低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也对自然地一种适应的结果,没必要跟工业的精度相比较。地基是天然的,没有人能准确详细高精度的描述,基础坐落在地基上,上部结构又安放在结构上,风荷载、地震荷载、活荷载、温度荷载等等不同的荷载影响,导致建筑结构的精度不需要那么高。建筑的最终功能是让人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在其中。智能建造更关注前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做到可控,就是要有一个能够对建筑整体的三维模型信息管理平台,包括尺寸、材料、力学、热工等等各种信息的集成、运算和分析,在前端就做好模拟,模拟施工过程的人机料法环的安排和布置,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浪费和返工,同时尽量采用施工机器人来施工,减少现场的人工作业强度,要是能实现无人化的施工那是最好了,但是这个成本太高,不同的工序之间的协作过于复杂,目前的阶段还不能做到全部无人化,现场的作业场地业有限。智能建造是想将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互联网、VR等等技术借鉴进来,改进现有的建造模式和技术手段,克服建筑业面临的劳动力短缺、资源浪费、破坏环境等等问题,最终来实现建造过程的成本最优、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等目的。智能建造应该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济大学开设这样一个智能建造新专业显示了学校对行业发展的敏锐度,但是如何能够发挥学校多学科的优势,怎么集合这么多优势学科培养智能建造方面的人才是一个挑战,需要不断摸索。教育都要遵从规律,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思维模式,启发他们思考学科交叉,碰撞出火花很重要。很看好同济大学的智能建造专业!
说通俗点吧,就是具备建立在原有的初级智能化配套基础设施基础上拓展的大数据采集、计算、分析而输出的解决方案,达到高效节能运营目的的建筑综合体。
直接去考察下造船的巨型总段造船法………………造船的规模比得上建筑了把。造船也有大量的定制设计,然后人家一个总段上百吨,误差小于10MM。然后很多复杂的曲面,各种综合管线设备。工厂化生产,船台拼装。甚至可以几个不同的船厂在不同的地点生产总段,然后通过水运到一个船台焊接组装。也是要用几十年,也有大安博体育量的后期维护。太有参考价值了。
说白了船就是会动的房子嘛。房子就是不会动的船嘛。除了需要动这个需求不考虑,船和房子在各种子专业上,实在是有太多重合了!
钢结构“智能制造”这种工作流和需要的技术,造船行业早就成熟的不能再成熟了。直接找几个造船的总师去指导,比建筑行业自己摸索快得多。别自己瞎琢磨了!那个资本有兴趣,找个有能力巨型总段造船的二流船厂,加上建筑专业的配合配合,出来的东西保证比存粹的建筑企业弄得好,建筑需要的那点精度算啥。对造船企业来说,无非是在固定船台(建筑用地)上造个不会动的大船(建筑)而已。而且还是低精度低标准。
建筑觉得难以加工那些,双曲面异形的钢结构,对造船来说算个事吗???所以我觉得碰到做异形建筑的,找船厂………保证比照建筑企业便宜。
3月4日,现代重工正式宣布成功开发双曲面弯板加工机器人系统。现代重工蔚山船厂近期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机器人系统测试。这一系统以物联网(IoT)和自动化)技术为基础,可自动生成加热轨迹,配备高频电流感应加热系统和六轴多关节机器人,能够自动形成一艘船舶的3D曲面,成功解决弯板加工流程标准化的难题。现代重工未来还计划增加人工智能和更加复杂的技术。
这玩意超赞吧。这可是已经实现,而且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的“智能制造”设备之一。建筑业觉得科幻的东西安博体育,在造船行业是成熟的技术。
贵州那个FA安博体育ST天眼谁造的,贵飞,这种玩意的基建部分对建筑来说高大上,曲面,然后每个面板都是有主动控制的。建筑行业看来,简直NB上天,太科幻了基建。换个思路要是把这个碗倒扣过来,盖在地上,然后每个面板可以根据天气日照开启闭合,是不是很科幻的建筑!哪个建筑企业能搞定????
问题是对造飞机的贵飞来说,简直和玩似的。曲面再难加工有飞机难加工???面板控制系统会有飞机飞控难写????精度会有飞机要求高???受力会有飞机复杂和严酷???安全要求会有飞机高???降维打击呀。
建筑业工业化、产业化水平很低。其他行业早就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和工作流,到建筑业这里就成不可思议…………。建筑业扯淡那些固守传统不思进取的理由,那其他行业一对比,都是放P。说白了是一帮不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遗老遗少,拼命进步。
所以呀,建筑行业以后要小心,其他工业化产业化程度更高的 行业的降维打击。这年头工业利润也低,等人家发现建筑行业的技术壁垒,对高工业化高产业化的行业根本不算啥………………呵呵呵。
说白了,以前是建筑的技术要求低,单方造价也很低,家其他行业介入,有大学生做小学生作业的嫌疑。而且行业壁垒始终存在,问题是现在建筑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像个机器,单方造价越来越高,建筑筑业那种旧玩法恐怕玩不转了。但是这些要求和技术含量以及对管理的要求,在造船飞机这些行业看来,基本是没有技术含量的。
所以,BIM和“智能制造”根本不是是否可行问题。这些东西在其他行业早就成熟应用了。而是建筑行业要通过什么样的产业升级,达到其他行业的工业化产业化水平。
其实现在建筑领域的BIM,就是借鉴机械制造领域的成熟成果。智能制造也是同样。别犹豫跟着走就可以了。我最近看了好多排版和视觉认知方面的书,发现看效果图和方案的第一感觉都变了!